融合赛事与内外资源,赋能创新创业教育新升级

学校依托建设能源电力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双创学院),作为校级单位统筹全校的双创工作。双创学院通过“内部协调、赛事带动、向外学习”的系统性举措,全面开启创新创业教育的崭新征程,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创新发展汇聚力量、赋予动能。

召开双创工作协调会,凝聚发展共识

10月24日,双创学院在临港校区工训楼B313会议室组织召开双创工作协调会。副校长杨宁出席并指导工作。会议汇聚了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校团委及电力科技园等多部门人员,旨在打破壁垒,形成合力。会议由双创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孙玉芹主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参会。

会上,双创学院副院长于会群代表学院班子汇报学校双创工作的基础情况。与会部门负责人结合本部门工作,汇报双创赛事的运行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在交流未来融合规划研讨中,各方围绕人才培养主线,在资源整合、机制优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杨宁为双创学院的职能定位与发展方向指明了路径。他强调,学校将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将所有本研学科竞赛与创业项目实行归口管理,统一至双创学院统筹协调。新学院应着力推进四大核心任务:一是系统规划并推进双创课程体系建设;二是科学统筹双创经费预算,确保资源高效利用;三是双创导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创导师库;四是强化校院两级及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全面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

此次协调会明确了新学院作为“校级管理协调中枢”的定位,为构建全校一盘棋的双创工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iCAN大赛彰显影响力与改革成果

双创学院的统筹协调能力在成立后迅速得到检验。10月26日,第十九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MPS杯”上海赛区决赛由我校牵头,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五所高校联合承办,汇聚了上海30余所高校近千人创意完成335件科创作品,得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影响力显著。

双创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孙玉芹在开幕式上致辞,凸显了双创学院的改革导向。她分享了我校iCAN赛事采用奖项替代传统课程学分的做法,这一举措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让学子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更能心无旁骛、自由驰骋。这充分展示了我校“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育改革成果,凸显了双创教育的上电特色。大赛的成功承办,不仅展示了双创学院出色的校级协调与组织能力,也通过汇聚上海科创精英,强化了临港新片区的创新氛围,体现了高校智力资源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

调研兄弟院校,借鉴先进经验

为快速提升履职能力、明确发展路径,双创学院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于10月30日赴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我校电力科技园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期间,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夏鲲、副院长李臣学、工程实训中心负责人薛文彬、综合办公室主任王楚平等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座谈。

座谈当天参观了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展厅。在座谈环节,李臣学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双创教育的发展历程、改革措施、育人成效等内容,以及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创教育链条改革、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为我校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座谈会后随即与我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王化更及其团队开展专题研讨,将座谈中提及的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进行传达,双方就学生创业就业难点和需求,以及如何在加强融合和合作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双创学院将进一步明确其校级管理协调平台的定位,专注于双创课程构建、机制设计、资源导入、项目培育与园区联动,强化与电力科技园的协同,打造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双创生态。

从内部协同到外部联动,新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将通过创新创业工程训练中心、创业指导站、电子书院等核心创新创业育人载体,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创业能力,深度融合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AI交叉素养。通过构建全覆盖、全链条的双创教育体系,强化制度引领与实战化师生创业培训赋能,培养敢闯会创的卓越工程师与行业先锋,产出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高水平创新成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注入新质生产力与上电动能。

创新创业学院 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