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视角解读社会热点!我校教授做客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栏目

近日,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因部分批次车辆在行驶中发生自燃事故启动召回程序,官方回应称“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在极端条件下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该事件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广泛讨论,成为科技与民生交叉热点。

11月2日,我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电力新能源安全技术研究团队带头人闵宇霖教授,受邀做客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栏目,围绕“冷却液失效-热失控-整车安全”的链式反应机制,就“什么是冷却液”“相关安全风险从何而来”等社会关注焦点,与主持人进行访谈互动,从专业角度向广大观众进行了科普解惑,为公众厘清技术逻辑、传递科学认知。

在16分钟的深度访谈中,闵宇霖教授引用专业知识,对“冷却液在新能源车中的双重角色”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向观众科普“冷却液并非普通防冻液”,它是电池的“体温调节器”和“安全隔离层”。结合我校在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领域的研究经验,闵教授进一步解释: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越高,对冷却液的化学稳定性、离子阻隔性要求越严格。针对公众对新能源车安全性问题的担忧,他表示“无需过度恐慌,但需理性认知风险”。此外,他还结合相关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材料研发、一体成型、人工智能预警等行业规范和技术应用,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应用前景。

此次权威解读既展现了我校在新能源安全领域的专业话语权,也彰显了科研工作者服务社会需求的责任担当。学校将继续发挥储能特色学科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党委宣传部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访问